欢迎访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官方网站

科室介绍

我院消化内科成功开展人工肝技术 为重症肝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4-12-19来源:消化内科编辑:浏览:

分享到:

人工肝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近年来在肝衰竭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模拟肝脏的生理功能,对患者的血液进行净化处理,帮助患者度过肝衰竭难关。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广西医院)消化内科成功利用人工肝技术救治了一名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并为科室医护人员制作了锦旗表示感谢。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肝脏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腹水等临床表现,而人工肝技术是肝衰竭的治疗方法之一。

人工肝技术,通过一种借助体外机械、理化和生物性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针对该患者,在病因治疗方面,积极、充分抗病毒治疗已不能及时有效阻断病程进展,患者胆红素进行性升高、凝血功能指标进一步恶化,表现出肝脏合成功能急剧下降。

1111.jpg

消化内科主任张盛洪教授介绍:“为解决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等肝衰竭所致问题,我院消化内科根据临床指南,联合重症医学科、肾内科多学科充分评估人工肝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针对性使用了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人工肝技术,将患者体内含有毒素和致病物质的血浆分离出来,同时补充新鲜血浆或白蛋白溶液,以最终实现肝脏解毒代谢、合成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该患者住院期间还面临了严重的肺部感染及营养消耗问题,在救治过程中,消化内科还联合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营养科、中医科等其他学科对患者进行了综合救治管理,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经过综合评估后,患者病情趋于好转稳定,最终康复出院。

该患者住院期间还面临了严重的肺部感染及营养消耗问题,在救治过程中,消化内科还联合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营养科、中医科等其他学科对患者进行了综合救治管理,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经过综合评估后,患者病情趋于好转稳定,最终康复出院。

新闻多看点:

如何规范救治一名复杂病情的危重症患者有赖于临床医生对临床指南的学习、解读与应用。在临床指南快速更新迭代的背景下,我院消化内科收集了各消化系统疾病的最新临床指南并汇编成册。此次汇编的指南分为上、中、下三册,包括食管、胃肠、肝脏、胆胰、感染、操作/手术六大部分,涵盖54个疾病/病种及16项消化内科相关手术/操作技术,汇编指南累计126部。

所汇编的指南手册为科室医生在工作中面临诊疗困境时提供了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对规范临床诊疗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22.jpg


消化内科简介

中山一院广西医院消化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广西消化疾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科室具备完整的学科建制,由消化病房、内镜中心、胃肠动力检查中心、门诊以及实验室组成,现有医教研人员共3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5人。

目前编制床位36张,拥有炎症性肠病诊疗、肝病诊疗、内镜诊疗三个特色亚专科方向,收治各种消化系统相关性常见病、多发病、复杂疑难疾病和危急重症。

3333.jpg


主要专家介绍


张 国

4444.jpg

中共党员,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党委书记,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

专长消化内科疾病,尤其是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各种急慢性肝、胆、胰疾病及胃肠道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其现代治疗研究方面有深入探讨,负责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10余项。


张盛洪

5555.jpg

中山一院广西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广东省杰青、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中山一院柯麟新锐人才等。担任中华医学会第11届消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IBD学组青年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IBD副主委,广西预防医学会消化疾病防治委员会副主委;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副主编;JAMA、Genome Biology、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Advanced Science、BBA-Reviews on Cancer、Cell Death & Disease、Clinical Epigenetics及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杂志特约审稿人。

以第一作者(含并列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7篇,影响因子超过600分,多篇论著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如JAMA、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Nat Commun、Adv Sci、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Genome Biol、Gut Microbes、Ebiomedicine、Endoscopy、Gastrointest Endosc、J Crohns Colitis、Aliment Pharmacol Ther、Mucosal Immunol、Inflamm Bowel Dis等。获得国自然及省部级基金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 “广州最强科室实力中青年医生”及羊城好医生等称号。


蒋长秀

6666.jpg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专长胃肠胆胰疾病诊治,尤其消化道早癌、粘膜下肿物诊断及ESD治疗、超声内镜诊断及介入操作,2016年于南京鼓楼医院及日本竹紫病院学习早癌诊断,先后于上海长海医院、北京301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学习超声内镜,获超声内镜全国比赛三等奖。


吴长亮

7777.jpg

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广西医院消化内科 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西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擅长胃肠肝胆疾病危重症的诊治,熟练掌握内镜下治疗,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注射止血术、消化道狭窄支架植入术以及消化道出血、息肉切除、痔硬化注射术等内镜介入治疗技术。


叶会兰

8888.jpg

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专注于慢性肝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及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发表SCI论文多篇,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

(来源:消化内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