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1来源:心胸外科编辑:浏览: 次
面对肺结节,尤其是多发肺结节,不仅困扰患者,也给医生带来挑战。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心胸外科刘振国教授团队完成了一例特殊的肺部手术,为一名高危磨玻璃结节患者完成了“氩氦刀冷冻消融+单孔胸腔镜”的杂交手术,仅通过1个针眼和1个2cm小切口,便一次性解决了患者的多发结节问题。这种“微创组合拳”创伤小、恢复快,标志着科室在肺部多发结节治疗迈入“精准协同”的新时代。
据了解,患者李女士(化名)因“检查发现双肺多发结节3月余入院”。近期随访检查时显示,部分结节较前增大,其中右肺上叶后段结节及右肺下叶背段结节均考虑为至少原位腺癌。
刘振国教授介绍,肺结节是指在胸部影像学上发现的直径小于30m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阴影。多发肺结节是指在肺部发现了两个或更多的结节病灶。高危肺结节一般是指直径大于8mm的磨玻璃结节,或大于15mm的肺实性结节,同时CT影像可能伴有毛刺征、胸膜凹陷、血管/支气管穿过征、空泡征等特征。这一类的肺结节为早期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李女士肺的2个结节都考虑为高危,均需手术治疗。
▲上图为右下肺结节消融前和消融中;下图为右上肺结节腔镜微创切除范围示意图。
但李女士肺结节的位置较深,按照传统外科手术方法需要进行右肺上下叶切除术,会损失较多正常肺组织,给患者带来很大身心创伤,恢复周期也十分漫长。同时考虑到李女士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刘振国教授决定尝试采用一种创新的“杂交”手术,即“氩氦刀冷冻消融+单孔胸腔镜”的超微创组合,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术中,在CT的精准引导下,刘振国教授团队通过一个针眼,就将冷冻消融针经皮精准穿刺至结节核心部位。随后,开启氩氦刀,经过三周期“冻融循环”,成功实现“精准拆弹”,彻底摧毁病变细胞。科室团队还采用单孔胸腔镜技术,通过一个不到2cm的小切口,顺利完成了右上肺楔形切除。术中冰冻病理提示至少为原位腺癌,手术切缘阴性,达到根治效果。
▲左图为氩氦刀消融术中;右图为单孔腔镜微创手术中。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当天即可下床活动,疼痛轻,切口小,术后第二天就康复出院。
新闻多看点
一、当“冷冻狙击”遇上“微创切除”:一场肺部保卫战
肺部多发结节,尤其是多源发肺癌,是医学界公认的难题。传统治疗需切除部分肺叶,如果结节位置较深,可能需要切除整个肺叶,创伤大且影响肺功能。而刘振国教授团队设计的“杂交手术”,则像一场精密的战术配合。
01 第一步:氩氦刀“冰封”肿瘤
在CT精准导航下,医生将一根1毫米左右的冷冻探针穿刺至右下肺结节核心,通过极低温迅速“冰封”病灶,形成包裹结节的“冰球”。随后升温解冻,反复冻融循环,彻底摧毁肿瘤细胞,整个过程如同“狙击手”般精准。
优势:无需开刀,针眼大小的创口即可灭活深部结节,尤其适合位置刁钻或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
02 第二步:单孔胸腔镜“精准切除”
另一高危结节位置相对靠肺外周,则通过单孔胸腔镜技术,经2厘米小切口完成右上肺磨玻璃结节楔形切除。医生借助高清影像系统,精准切除病灶,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组织。
优势:切口小、疼痛轻,一般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
二、微创“组合拳”的四大优势
与传统手术相比,这种杂交技术实现了“1+1>2”的效果:
1. 肺功能“零浪费”:避免肺叶切除,保留更多健康组织,尤其利于年轻患者长远生活质量。
2. 创伤小、恢复快:一般术后当天即可下床,住院时间缩短,费用降低。
3. 效率翻倍:两次操作间隔仅数小时,一次住院解决问题,避免反复手术多次住院。
4. 适用性广:可同时处理不同位置、性质的结节,为复杂病例提供新选择。
三、肺部疾病重在早期干预
随着低剂量CT普及,越来越多年轻人被检出多发肺结节,但传统一刀切方案难以满足微创需求。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和医疗设备的精进,更多的多发肺结节患者,特别是磨玻璃结节肺癌,可以接受杂交手术治疗,避免了反复手术或扩大手术切除带来的巨大身心创伤和经济负担。对于深部结节、多源发肺癌等复杂病例,“切除+消融”的协同模式或成主流。
专家提醒,肺部疾病重在早期干预,高危人群(长期吸烟、家族史、环境污染暴露者)应每年进行低剂量CT筛查。如果检查发现结节也不必恐慌,多数为良性,但需遵医嘱定期随访。若确诊恶性,早期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心胸外科介绍
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心胸外科,在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下,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在肺结节综合管理、肺癌多学科诊疗、加速康复外科、胸部微创手术、复杂胸部疾病多学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瓣膜外科、冠脉搭桥术,心脏移植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
科室配备多套先进的微创手术设备,可全方位开展一系列微创手术,包括胸腔镜下 (单孔、单操作孔、多孔) 肺癌根治术、肺段切除、复杂肺段切除、支气管和肺血管重建手术,以及胸腹腔镜联合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剑突下路胸腺瘤切除、胸腺扩大范围切除、手汗症双侧R3或R4切断术、肺多发结节微波消融术等。科室将以中山一院相应专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为质控中心,与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贵州医院等实现高质量同质化管理,促进华南区心胸外科联动质量的整体提升。
主要专家介绍
徐颖琦
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以心脏移植、冠脉搭桥及瓣膜外科为主要研究方向,擅长心脏外科各项手术,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外科、冠脉搭桥术,心脏移植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华心胸血管外科委员会委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国内核心杂志20多篇,第二作者或以下发表30多篇。
研究方向:心脏移植,冠脉搭桥及瓣膜外科。
专著:《现代小儿外科治疗学》第八章心血管疾病;《门诊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第三十三章支气管、肺疾病。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1993年“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获校级三等奖;1995年“保留全部瓣下结够的二尖瓣置换术”获校级三等奖。
刘振国
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胸外科工作15年余,深耕肺小结节/磨玻璃肺结节/肺癌的微创外科治疗及快速康复,2023年度完成IV级微创肺结节手术500多例;2022年广东医院最强科室之实力中青年医生;擅长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的微创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肺大泡、手汗症、漏斗胸等良性疾病的胸腔镜微创疗法。
目前担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肺癌多学科防诊治青委会常委等社会兼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基金多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在 JTCVS,ATS等心胸外专刊发表论文多篇。
韩向前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多次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学习胸外前沿技术。常年从事胸外临床一线工作,对于胸外科常见病诊治熟练掌握,对胸部外科患者的快速康复进行了细致全面的研究。目前开展胸外科外伤、胸膜疾病、肺良恶性肿瘤、食管良恶性肿瘤、纵隔良恶性肿瘤的诊治,擅长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手汗症、胸壁畸形治疗,尤其擅长肺良恶性性肿瘤的诊断及肺肿瘤消融治疗。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各种医学论文10余篇,主持厅级科研项目1项。任广东省老年保障协会肿瘤防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外科快速康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大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行业管理委员会胸外分会,委员。(来源:心胸外科)